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9-08-20 15:10

中职学校的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社会覆盖面之广,为软、硬件及网络维护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特别是把“软件蓝领”的培养定位在中职教育后,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亦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这几年的教学教改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深化教学改革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其“深化”主要体现在扬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逐步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考虑到目前中职生的现状,试图一步到位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是不现实的,应将这种教学改革目标作为长远目标,在这个前提下分阶段地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以期取得实际效果。我们意识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中职生的学习内驱力弱众所周知,那么,如何把建构主义理论与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相结合,建立“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我们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应该成为我们教改的基础工作,因为没有学的教是无意义的教,没有学生的学,任何教改的努力也就成为徒劳。所以,我们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结构的改革思路如下:

一、紧贴社会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中职学生既有对口单招的压力,又面临就业的挑战。据了解,许多学生自发地对本专业相应的岗位群进行跟踪性的社会调查,掌握了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十分关注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几年前,我们正是从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转变着手,找出了这种需求与动机的关系;也从中职培养目标与大学培养目标的差别看到了“子集式”的课程体系设置不适合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了我们进行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的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二、打破课程的界限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摸准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切入点。为确保课程体系整体改革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求试验时无论重点推进哪一层面的改革,均需在“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两方面有所提炼和突破。

为确保课程体系整体改革能充分调动一线干部教师的能动性,列出以下切入点供选择:

1.宏观层面: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验

①专业教学计划评价量表。

②对部颁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评价与完善。

③对部颁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开发与评价。

④对部颁重点建设专业专门化方向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开发与评价。

⑤引进课程模式的本土化,国内外职业资格比较及其对课程改革的导向。

2.中观层面:大纲、教材开发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验

①大纲、教材评价量表。

②对部分已出版教材的评价。

③模块化、综合化大纲和教材的开发与评价。

④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大纲和教材开发与评价。

⑤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渗透于文化课、专业课中的综合化教材的开发与评价。

⑥引进教材的本土化。

3.微观层面:教法、学法、考法改革及其评价的理论与实验

①符合职教特点的教法、学法、考法评价量表。

②符合职教特点的教法、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及其评价(重点为有职教特点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归纳)。

③能力本位的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验及其评价。

④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及其评价。

⑤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课件的制作、使用及其评价。

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在课程改革中的使用。

三、在教学评价方面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差,学习内驱力弱,认知水平和能力弱都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承认这个现实但不是意味着就要采取迁就的策略。我们曾经有这样的教训,在为了“适应”学生,提高考试合格率,我们把教学要求一再降低,甚至已经降到大纲的下限了。考试前复习的范围缩到不能再小,甚至出现了“闭卷题目开卷考”的倾向。我们这样做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降低要求,提高合格率,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刺激,提高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进入良好循环。但事实并没有产生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合格率是上去了,但差生并不由此而受到成功的鼓励,好学的学生却抱怨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们自己也明白,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多大的提高。经过反思,我们意识到,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是知识的实际获得,而不是外在的刺激。这种不但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刺激,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还使一些本来学习动机就弱的学生产生了侥幸的心理。这些副作用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

在分段教学法的启发下,我们可以尝试对个别科目进行“重测法”,即对每次测验不及格的学生在组织他们补课后进行一次重测,重测成绩达到 60分则这次测验成绩记为60分。为了避免在学生中产生侥幸心理,强调重测是只给机会绝非“放水”,在B卷的命题时也坚持这个原则。此外,重测的成绩只对学科成绩起作用,如奖学金评定等仍以原测验成绩为依据。以前,在这些学生中,有的因多次的“失败”,影响了自信,焦虑度也随着失败次数的增加而加深,当他们一旦发现期末合格无望时,便中途放弃。如果说,获得成功是维护自尊的最高境界,则避免失败就是维护自尊的起码要求。采取重测的做法,在心理效果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再次努力,把失败转化为成功,并为了下一次不再失败而努力。在学习效果上,重测法给学生分段过关的机会,不至于到期末积重难返,让学生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并产生把这种希望变为现实的欲望。重测法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由高度焦虑往中度焦虑调整,而且,这种心理状态的保持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改善。重测法在我们所带班级的课程中实施,反映都较好,尤其是对差生的转变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重测是教学计划外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余时间组织,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计算机教师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要把重测法从试验到推广尚有一段距离。

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评价中,不论是总结性的评价还是形成性的评价,都存在着以客观性评价为主,甚至有以客观性评价代替非客观性评价的倾向,选择题、是非题等题型成为命题的压倒方式甚至是唯一方式,过于强调试题设计原则的客观性、易编制、易评分等方面,而忽视了评价本身的意义和功能所在。由于评价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评价方式,成为导致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尝试在期中考试中对评价的形式作一下改革,其指导思想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异大,为了重新提起处于放弃或放弃临界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为此,设计了一套难度系数不同的题目,把学生按实际能力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同一个题目。最后公开演示并进行答辩。由于题目的难度比较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学生是处于求知欲大于压力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学生水平的发挥。又因为毕竟是一次考试,为通过答辩,学生都能全心投入,而且在答辩中不会有不知所以然的抄袭行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对知识点的注意力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和理解,而是注意到知识的前后联系和横向的迁移。采用这种形式进行考试,教师在考试前后的工作量较大,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到考试的效果。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我们制定改革方案的基础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的主动学习,就难以摆脱“以教为中心”实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不同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都有一个共性,即它们的教学环节中都包含有情境创设,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 (一)一般地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原则如下: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三是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由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四是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让学习者在其中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五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六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一切都要从如何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为中心而展开。中职计算机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任务情景设计时要与将来实际应用的情境尽可能相似。中职计算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知识迁移的问题。真实性的任务还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二是信息资源库内容要丰富,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中职生的认知能力、基础知识水平、兴趣、性格差别较大,有了信息资源库,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控制学习进度。教师还可在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库学习的时间加强辅导后进生。三是教师提供恰当的辅导。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高,教师应尽量采用直观教学法,如演示、实验、流程图表等有效的教学方法,做到简明扼要,一针见血,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方式完成任务。四是注意激发学习动机。因为中职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积极性,主动性较低,所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解决这一问题,可从任务情景设计和评价两方面入手。如果学习任务与他们有关且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就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可增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五是注意复习小结。任务情景驱动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相对削弱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使学生不易形成知识体系,将妨碍学生对这些知识本身的进一步理解,影响利用这些知识去理解新知识,故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要求教师在完成本课需要完成的任务后利用一段时间进行小结,最好对本课的知识提纲作一疏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教学设计应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一是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二是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三是信息资源设计,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四是自主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现自我反馈三个要素;五是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五、培养能力是目标

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信息素质,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淡化学科性,加强综合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培养学生信息素质,必须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锻炼。这一“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是与学生各科学习内容相关的有意义的知识。例如:在计算机的文字处理软件教学中,若为举例而举例,毫无实际意义,学生自然感到厌烦。我们的做法是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学生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可以愉快地完成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强调基础性,重视发展性

由于在职业高中开设计算机课程时间不长,加之各个学校的设备、配置不同,因此没有统一的教材。但我们想不论使用哪一种教材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的角度出发,选取计算机学科中的部分基础知识与技能作为职业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应使学生终生受益,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所以,今天我们教给他们的知识必须是基本的和可迁移的。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中,更应重视能力的培养,提高其信息素质。也就是说,在重视基础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它的发展性。

3.动手实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形成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要经过耳濡目染,亲身体验与实践的过程。计算机是一种现代化的通用智力工具,计算机的操作是一种手、眼、脑高度配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使他们敢于实践、乐于实践,不仅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还要训练其动作的准确性、迅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此外,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屏幕、使用帮助信息等习惯,并能够对屏幕显示的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建构起来的科技结构,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

普及计算机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以高昂的热情进入教学创造境界,不断地钻研、探索、比较、重组、运用并发展,让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充满魅力。